毕健蓝、陆嘉宁评《繁花》:滚滚红尘中的海派史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16更新:2025-09-16 12:35:51

尘世浮华中的海派文化传奇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在岁末年初常以兼具厚重感与创新性的作品惊艳观众。从展现扶贫攻坚的《山海情》,到再现革命岁月的《觉醒年代》,再到描绘市井人生《人世间》和《狂飙》,这些“王炸”剧作逐渐在观众心中形成期待。2023年底,首推的重磅剧集便是《繁花》。该剧自12月27日登陆央视,随即在腾讯视频同步热播,热度持续高涨至2024年1月9日完结。在这十余天里,《繁花》相关话题席卷各大社交平台,更带动了上海文旅经济的繁荣,掀起一股怀旧热潮。

作为王家卫首次尝试内地电视剧创作,该剧以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小说《繁花》为蓝本,集结胡歌、马伊琍、唐嫣、郑恺等沪圈明星主演,客串阵容同样引人注目:游本昌以“爷叔”形象重现荧幕,范师傅则凭借对范志毅的真情实感赢得观众喜爱。甚至连原著作者金宇澄本人也在剧集开篇的“引子”中短暂亮相,一句“现在退休了没事情,写着玩玩”道出了创作初心。在电视剧面世前,《繁花》已默默打磨六年,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始终如“江湖传说”般备受关注,这六年周期既体现了王家卫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也折射出文学巨著影视改编的难度。

原著小说扎根于沪语方言,其语言系统与上海市民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风格紧密相连,是深耕本土文化土壤结出的独特果实。金宇澄坦言:“《繁花》的起因,是向这个伟大的城市致敬。”而将如此深沉且充满微观个体视角的故事转化为影像,恰需找到最佳的“翻译者”。令人欣喜的是,作家与导演的双向奔赴最终达成共鸣——王家卫以擅长营造暧昧氛围的镜头语言,恰好契合了金宇澄文字中流淌的叙事节奏。早在2013年小说开篇,金宇澄便巧妙提及王家卫经典作品《阿飞正传》,这种跨城的文艺知己情谊,暗合着上海与香港作为中国现代化先驱城市的命运交集。

在改编策略上,《繁花》对原著进行了大胆取舍。小说以广阔的人物群像描绘海上浮世绘,电视剧则聚焦阿宝一人,压缩了60年代的叙事框架,转而通过回忆插叙展现时代变迁。商战情节被重新构建为“平地起高楼”的主线,这种改编既保持了原作对城市肌理的深刻描摹,又赋予故事更强的戏剧张力。王家卫将原著中沉淀的寂然萧索质感转化为明亮欢快的视觉风格,用黄金时代香港武侠片的叙事腔调,再现了9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中的爱恨纠葛。

剧集通过“饮食男女”的叙事策略展现江湖恩怨。从外贸公司职员汪小姐与宝总共同创业的排骨年糕,到“夜东京”老板娘玲子为股东准备的家常泡饭,再到至真园李李为贵客开发的干炒牛河,每一道菜肴都成为人物命运的注脚。这些“人情饭”串联起宝总与三位女性复杂的情感轨迹:汪小姐在放弃体制内工作后,与魏总共进黄鱼捞面;玲子通过改造酒吧装潢推开与宝总的距离;李李则在还清A先生债务后遁入空门。而在“面子饭”层面,资本较量亦在饭桌上暗潮汹涌:魏宏庆豪掷三万余元犒赏至真园,以“霸王别姬”菜品引发三羊牌争夺战;黄河路老板娘结盟发起的“保卫战”反而促成至真园引进粤菜大厨,诞生首家高端粤菜馆。

导演王家卫在《繁花》中完美诠释了“不响”美学。小说中高频出现的“不响”二字,实则是上海市民的处世哲学,暗喻“心中有数、不吭气、隔岸观火”的生存智慧。剧中从宝总对女性的克制,到商战中暗流涌动的资本博弈,无一不展现出这种静谧无言的东方智慧。在“宝瀛之战”中,强总与宝总以电话遥控作战,导演通过股民情绪、股指跳动和操作员手部残影,将资本厮杀的紧张感推向极致。这种“不响”姿态最终引导出对个体存在本质的思考——当宝总在黄河路再次成为川沙阿宝,投资失败却未彻底沉沦,他选择隐退种花,完成从资本玩家到平凡市民的身份转换。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繁花》堪称沪上饮食文化的影像盛宴。观众在追剧过程中不仅品味到串在筷子上的油条、朱家角豆腐、崇明米糕、杏花楼定胜糕等特色美食,更由此激起探访上海的兴趣。剧集以“不响”精神串联起整个叙事,仿佛在告诉观众:宁敲金钟一记,不打破鼓千声。正如《繁花》原著所言,这种克制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恰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韵所在。从《觉醒年代》到《繁花》,近两年多部高口碑剧作都印证了中国电视剧业对精品化创作的坚持,期待未来更多“繁花”绽放,为国产剧坛带来百花齐放的盛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