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繁花》的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特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99更新:2025-09-16 12:05:21

王家卫导演自电影领域转型电视剧行业,历时十年创作完成首部电视剧作品《繁花》。该剧自播出以来便引发广泛讨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学界对剧中人物塑造、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电影质感及演员表现等维度已有大量研究,本文将重点分析《繁花》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特质,从五个层面展开探讨。

改编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传统,塑造了东方文艺独特的表现方式。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为原创,其余三部皆为改编之作;戏曲领域四大经典剧目《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中,唯有《桃花扇》为原创新作。这种改编传统延续至现代影视创作,据统计,经典作品中改编题材占比超过七成。电视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原著以阿宝、沪生、小毛三人为叙事主线,展现上海1960至1990年代的城市图景。王家卫对文本进行深度重构:仅保留阿宝作为核心人物,调整时代背景至90年代初,压缩地理空间,强化商战传奇元素并弱化日常描写,使改编作品与原著形成显著差异。这种突破性的改编虽引发部分争议,但更契合电视剧艺术的表现需求,通过人物重塑与情节重构,实现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艺术对叙述性有独特理解。尽管当代影视创作深受西方现实主义影响,追求“代言体”带来的真实感,但中国传统戏曲早有超越,其假定性与交流性特征鲜明,通过念白、唱词等载体实现叙述与代言的交融。《繁花》延续了这一传统,其叙述性特征尤为突出。剧中大量运用旁白手法,以阿宝视角构建叙事框架,既补充镜头叙事的不足,又构建起与观众的情感联结。这种创作方式突破常规电视剧模式,采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通过光影构图、运镜节奏等视听元素营造诗意氛围,引导观众以审美视角重新审视戏剧冲突,形成独特的观剧体验。

抒情传统是中国文艺的基因密码。从《诗经》到现代表达,中国艺术始终强调“情”的传递。《繁花》虽为30集长剧,却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展现抒情写意的艺术追求。全剧以情感波动为核心,借助夜景拍摄构建视觉诗学,运用非线性叙事强化主观体验,更巧妙融合港台流行音乐,使时代背景与人物心境产生共鸣。这种“以情统叙”的创作理念,使作品在宏大叙事中蕴含细腻情感,区别于当下主流电视剧的功利性表达。

中国艺术传统中的“中和”美学在《繁花》中得到充分体现。剧中人物塑造兼顾悲剧内核与喜剧元素,如阿宝的沧桑与幽默、玲子的坚韧与灵动,乃至看似严肃的爷叔、金花等角色都带有诙谐特质。这种悲喜交融的叙事策略,承袭了传统戏曲“无丑不成戏”的美学传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卫邀请孔祥东、陈逸鸣、史依弘等艺术家客串,为剧情注入多元趣味。通过喜剧性元素的巧妙运用,作品实现了庄谐并重的艺术平衡。

留白美学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标识。《繁花》忠实贯彻原著的“不响”精神,借由1300余处“不响”意象构建审美空间。剧中留白呈现多重形态:视觉上通过空镜营造意境,听觉上以静默强化情绪,人物背景中刻意保留空白,语言表达中采取克制风格,情节推进中制造悬念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策略,使作品兼具简练与深邃,为观众提供广阔的情感想象场域。作为一部展现民族美学特色的电视剧,它在传承中创新,为当代影视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